差不多也就在正月二十一这日的中午前后,有关西夏放出赵谌搞事情和郑太后同意敕封赵福金为晋王的消息,几乎是同时抵达。

倒不是信使出了什么问题,只不过前面一个消息到了河北之后,却叫种师道扣下了一日,随后这才把两批信使安排在同一条船上发往辽东。

对于宁王之事,种师道足足写了三千多言与黄杰,又是什么明大义、又是什么徇私情,深怕黄杰对老太太心疼赵谌之事起了误会,也强调了河北系和边军系在北伐攻金这事上绝对会与黄杰统一战线,绝不背后捅刀子。

而对于内阁的诸位相公鼓动老太太把赵福金敕封为晋王的事情,在种师道哪里仅仅得了四个字过来,便是“甚合吾意”!

至于黄杰,收到飞递时也不知道是小小巧合还是两个信使故意为之,两份牛皮纸封套虽然是一并递上黄杰的案头,可偏偏是老太太要敕封赵福金为晋王的这份在上,所以黄杰拆开一看还满头雾水,不知道国内这是抽了什么风,居然要把赵福金给王,而且还是封晋王这种尊中之尊的顶级王爵。

因为,按理说黄杰来攻辽东,还没正式开打就弄死了金国的二太子(虽然是折可适部击杀,可黄杰是直接指挥的元帅),而且前不久也传来消息,那金国东路的副帅完颜银术哥也被派驻开京保护国使的炮兵班给轰杀在城墙之上,如此算起来黄杰这不就等于是双杀了。

所以,应该进爵的是黄杰才对!

也不敢去想什么晋王、秦王,至少把什么淮南郡王的野鸡王(意同野鸡大学),进一个“鄂王”或者“皖王”也是可以的嘛!(淮南属皖,黄州属鄂)

因此,看到这个消息黄杰自然错愕非常,心想着这要是赵福金也封王了,以后两口子还过不过日子了。(王中王?王上王?呃!不许联想!)

待得拆开下面的封套,瞧明白了西夏也要学着金国,弄了个宁王要出来搞事情,也才恍然大悟。

当然了,内阁这边自然由关系看起来与黄杰更熟一些的王黼执笔,把内阁为什么要去鼓动郑太后给赵福金加爵晋王的想法给说清楚,只是理由叫黄杰看起来太过牵强,也就付之一笑不再理会。

什么震慑宵小、什么收复人心,这些借口也就骗骗小孩儿,黄杰要说能信也是见了鬼。

不过对于西夏的结盟和撤改榷场要求,黄杰倒是来了兴趣,便也迅速叫人拿来有关西夏和周边几国的详细地图,铺张开来整整研究了一个下午,当夜便也手书一封发回东京。

对于此二事,黄杰给出的解决建议也算精细,首先是关于结盟。大宋自然应该热烈欢迎,繁文缛节也不多说,对于西夏提出的要求可修改为,大同府西、北南三面应以如今金夏两国实际控制线为准划界,日后破灭金国,这些原属于大宋燕云十六州故地的土地必须交与大宋,这是底线不可碰触。

至于原辽国临潢府直至北辽镇州的金国控制领土,以后只要西夏打下便是归西夏所有,大宋也绝不染指。并且作为补偿,临潢府以北和以东的土地、大定府周边,甚至会宁以及整个辽东都可以给西夏人,只是要看西夏人在破灭金国的战争中能出多少力了。

说完了结盟之事,再来说撤改榷场,对此黄杰也表示事情能谈,改榷兴庆府也不是不行,也不提西夏以宁王为要挟的事情,西夏想要独占榷场之利黄杰唯一的要求就是西夏必须要负责修路,要修一条连接大宋延安府至兴庆府的大路。

这条路必须要达到双向八车道的标准,并且每三十里必须要设一城(服务区)为沿途旅客提供食水住宿,并且西夏需要组建一支至少一万人规模的骑兵部队负责保护大宋客商从兰州前往兴庆府。

此外,除非西夏把以上条件都满足,否则大宋不会撤销西北的榷场,当然也不会取消原定要增加的西州、洮州、阶州的六个新榷场。

这西州便是后世的西宁,而洮州也即后世的甘肃临洮、还有阶州,也即是后世的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同样就在大宋与吐蕃交界。算起来,之所以宋廷这次计划增加榷场,也不还是因为西夏人搞黑吃黑太厉害了,西夏以西直到差不多赛尔柱帝国的西域小国根本就不敢经西夏来往大宋通商,近年多走吐蕃境内,这才要求大宋在与吐蕃的边境增开榷场,不用绕路去往兰州等地贸易。

所以,黄杰自然也不跟李乾顺客气,你想要坐地分赃,行!那么你就得先投资啊!

这如今在大宋,凡是黄州建设修葺或者改建过的官道周围,必然有一句早已对如今的宋人如雷贯耳一般的标语,便是:“要致富,先修路!”

同时,黄杰也给了内阁和西北的种师中一个任务,那么就是从现在开始筹备钱粮物资,准备在未来三年之内,上马从东京汴梁经河中府直通兰州和河中府直通延安府的双向八车道道路改扩建工程,准备好和西夏的道路连接贯通。

看看地图,从东京到兰州,便是直线距离也有差不多两千里(九百五十公里),若是依照现有的官道作为基础来改扩建,那么总长肯定会超过两千五百里。而从兰州到兴庆府(也即是后世银川),也不过才七百余里,而且在方向上还形成了一个斜角。

所以,最为经济实用的规划,就是从东京把路修到河中府,然后向北往延安府分出一条道路,又向西往兰州分出一条道路。至于说,分往延安府的道路是为了跟西夏人从兴庆府修过来的道路连接,那么修往兰州的道路又是准备干什么呢?嘿嘿!这还用明说么?

反正,黄杰的计划发回内阁后,几个相公对着地图一合计,自然看明白了黄杰的用意,当场就拍板决定用了此计。然后便由白时中与李邦彦两人亲自捉刀制成了一封国书、一封盟约,便也召唤来了李毕庚一股脑的塞给他,让他回西夏复命。

哪知道这“国书、盟约”的内容,还没等急着回国的李毕庚走出东京外城,便如长了翅膀一般传遍了整个东京城。

章节目录

推荐阅读
相邻推荐